这个世界还是太不安分,总想让我们见证历史。
上周末,特朗普近乎神迹般躲过了子弹,喜提本赛季新款皮肤“一只耳”——
热度是很高,可惜和Sir没啥关系,硬蹭不来。
而这个星期一,遇袭后的特朗普正式成为总统候选人,并宣布——
39岁的J.D.
万斯
,将成为竞选搭档。
如果赢得大选,他将成为美国史上最年轻副总统。
要说起这个人,Sir可就不困了啊。
他是谁?
目前的身份,是俄亥俄州州参议员,从政仅2年。
在此之前,他更为人熟知的是,写下了有自传色彩的《乡下人的悲歌》,横扫亚马逊等畅销书榜单,售出超过一百万册:“这本书对低收入阶层的白人进行了富有同情心和洞察力的社会学分析——他们帮助推动了反叛政治,尤其是特朗普的崛起。”
2020年,改编成同名电影,由拍摄过《美丽心灵》《阿波罗13号》的著名导演朗·霍华德指导。
J.D.万斯在暴力、酗酒、吸毒的单亲家庭长大。
一路求学考入耶鲁法学院。
写下畅销书,被电影改编。
创立的公司NaryaCapital,市值2亿美元
再到成为总统竞选人搭档……
他的传奇色彩,并不比特朗普少,这一切好像都很美国梦。
但Sir却要说,从他的故事中最应该看到的,是那些活在传奇背面的人,以及他们的美国梦醒时分——
乡下人的悲歌
Hillbillyelegy
01
这海报,“很美国”
——
大码的身材,松松垮垮的衣服,毫不时髦的打扮。
但是也“很不美国”
。
为啥?
因为我们在美国电影里看到的,是迪士尼的梦幻主题乐园:
或者精英白领和都市轻喜剧。
当然,坐落于美国左派大本营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同样也要彰显社会良心和现实批判。
只不过他们关注的大多都是——
LGBT性少数群体、种族歧视、女权、环保……这样政治正确的议题。
△《芭比》《月光男孩》《难以忽视的真相》
很有话题,很能激发道德优越感。
可你要说去关注一群中部地区的、白人的、贫困工人,这故事可一点也……
不性感啊。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特朗普上台,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因为在主流的媒体和文化产业中,有一个巨大的群体,被话语权抛弃了。
他们痛苦、愤怒,直到最后用选票推翻了许多人自以为的岁月静好,给了世界全新的震撼。
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上台后,《乡下人的悲歌》突然畅销,大家都在恶补——
到底是谁在支持特朗普?
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想要了解这些,Sir觉得还可以推荐一部纪录片:《美国工厂》
记录“玻璃大王”曹德旺到美国俄亥俄州开设工厂的过程。(J.D.万斯童年大部分的时光,也就是在俄亥俄州度过)
这部纪录片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资本主义的美国,工人们还要等待中国的资本家进行投资……
过去,这里有通用等大公司的工厂。
蓝领工人们拿着丰厚的薪水,体面地工作,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
但随着全球化的产业转移,以及08年金融危机的重创,因为特朗普,这部片又火了一把工厂倒闭,城市破败。
许多人失去房子、车子,为了糊口不断奔波。
工人们突然之间,阶层坠落。
心里唱着悲歌:想回到过去,试图让故事继续……
你说是不是因为美国人太矫情,养尊处优惯了呢?
一开始,中国的员工也是这么想的。
但习惯了国内高强度工作的他,到了美国滤镜也碎了,这边人的压力一点不小——
美国工人简直有超乎牛马的意志力。
虽然不用像我们一样加班,但他们竟然可以下了班,再接着去打另一份工。
因为一份工作,很可能满足不了家庭开销。
当产业空心化、经济衰退、失业率飙升……一个社会会发生什么?
《乡下人的悲歌》难得的就在于。
它梳理一个家庭变迁的脉络,让我们看到那些抽象的经济数据,是怎样在普通人身上流血溃烂。
万斯的妈妈是护士,听上去还算是有个正经职业。
但12岁的他,接到妈妈电话可能是这样的:
“宝贝,护士委员会的人来查我了,你可以帮我……尿个干净的尿吗?”
这时候他就明白——妈妈毒瘾又犯了。
送去戒毒?
外婆却说,先保住工作,一家人才有饭吃。
《乡下人的悲歌》中“hillbilly”带有贬义色彩,相当于我们说的乡巴佬
万斯一家的行事风格也就是这样粗鄙的。
外公会醉醺醺地给了外婆一个耳光,而外婆二话不说,顺着酒瓶点燃了外公的屁股……
外婆和外公是俄亥俄州米德尔顿市的第一代移民。
他们赶上了二战后美国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红利,在离开大山以后,在这个城市里靠辛勤的劳动,获得了体面的收入。
但后来,昔日能许诺工人“美国梦“的米尔顿市,变成了年轻人外流、老龄化严重的铁锈地带(RustBelt)
02
一代人失去希望。
坍塌的废墟,压在下一代身上。
《乡下人的悲歌》说出最触目惊心的一件事——
贫穷的诅咒,是会遗传的。
万斯的妈妈曾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也是全家的希望。
但在18岁的时候,她意外怀了孕,又在生下第一个孩子后离了婚……
从此,她就辗转在各种男人之间,反反复复地离婚、结婚,从没给过万斯一个可靠、健康的家庭。
是万斯的外婆。
她比谁都清楚,自己的女儿,已经被困住了。
这个家唯一的希望轮到天资不错、精力旺盛的万斯。
走出去,逃出去。
从锈迹斑斑的城市,也从代际遗传的贫困陷阱里。
万斯的外公外婆,从小就告诫下一代:
“你们这一代人将来得靠自己的脑子吃饭,而不是靠双手。
就算哪天真到阿姆科钢铁厂工作,那也只能是当一名工程师,而不是焊接车间的一名工人。”
但很快他们发现——
就算钱包鼓了,生活稳了,自己也没有能力让孩子们读上大学。
阶层的壁垒,已经被财富、文化和信息差堆叠起来。
“我小时候想成为律师,但我不知道当律师还要上法学院。我更不知道,一流大学有针对贫困生的学费津贴。直到我考上耶鲁,才知道还有这样的政策。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在知识型经济的时代,要怎么做,才能够出人头地。”
曾经美国梦的主体。
曾经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阶层。
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局外的边缘人。
《乡下人的悲歌》揭示的不仅仅是困难,作者并不讳言,白人蓝领并不是美国最底层的人。
但他们一定是落差最大、对现状最不满的一群人。
直到,他们等来了特朗普的一句口号:MakeAmericagreatagain。
别人或许不理解。
但他们相信,那是自己被夺走的荣光。
03
折叠的美国,将失落的蓝领白人排除在外了。
甚至他们在诉苦时,都得不被考虑在内——你们已经享有了足够多的特权。
可是当他们真的要向上社交时。
才会知道大门关得有多紧。
万斯考上耶鲁后,非常努力地寻求实习机会。
但要进入大公司,他必须要经过重重关卡,也是他这个来自乡下的小青年,无法破解的阶层密码。
晚宴上,他听不懂服务生报的白酒菜名,搞不懂餐桌上大大小小的刀叉。
还有常青藤精英们,发自内心的出身歧视。
他们会瞧不上你的本科。
哪怕你已经考上州立顶级大学,他们仍然恨不得立刻跟你脱掉关系。
他们会假装礼貌地,问你来自哪里、家里都有谁。
当你如数家珍,兴冲冲地讲述蓝领工人的故事时。
别人只会尴尬地假笑,暗示你不要继续丢脸。
换言之。
当万斯经过摸爬滚打——
继承了母亲还不错的学习基因,得到了外婆严厉正派的教育,打几份工赚学费,带着蓝领工人对勤劳、忠诚、和家庭的信仰,走出了铁锈地带,来到世界的一流学府。
他仍然挤不进这个,早就划好了鄙视链的圈子。
万斯的回忆录之所以能热卖。
不仅在于他讲出了铁锈地带的困苦和挣扎。
更在于——
他以亲身经历告诉大众是谁在不满,为什么被精英们攻击得体无完肤的特朗普,会成为他们的最佳代言人。
万斯在回忆录说出了不少一线的社会观察。
比如自由派认为,只要加强福利保障,就能解决贫困。
但万斯看到的是——
很多穷人游手好闲,利用福利制度的漏洞,过着比他这样勤恳工作的家庭,还要好上不少的生活:
他们用食品券买两打汽水,随后就减价卖掉以换取现金。他们排队的时候还常常⽤⼿机打电话。我怎么也不会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就像是一场挣扎,但那些靠着政府的慷慨赠予活着的人,却能用上我只能在梦里用上的花哨玩意。
再比如,很多人认为工人阶级是保守、封闭的教徒,反对一切新浪潮,比如同性恋、堕胎。
但在万斯看来:
宗教,是工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没有宗教团体,吸毒、酗酒、失业的,被社会遗忘的工人子女们,又该何去何从?
特朗普说要让美国再次伟大。
但移民禁令、贸易保护、反全球化、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些魔幻操作,不是让美国更加封闭吗?
但事实上,美国白人工人阶级正是全球化的受害者
他们享受过时代红利,参与了战后全球重建,曾是这个国家最骄傲的人。
但他们在金融业、高新产业发展的时候,在美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倡导自由贸易、实现产业转移的时候,彻底地被遗忘了。
他们无法从这些看上去促进自由、平等的政策中,获得切实的利益,反而变成了被精英鄙视,被主流嫌弃的一群“乡巴佬”。
在最近的竞选活动中。
特朗普和万斯明确表示——
他们会大力重振铁锈地带,把制造业带回美国,“我们不会再为了不受约束的全球贸易而牺牲供应链。”
他们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国视为最大的威胁,打算对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更多的关税,防止廉价商品形成市场威胁,要最大地保障工厂的收益、工人的收入。
这个世界是倒退了吗?
全球化、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的梦想失败了吗?
Sir难以定论。
但《乡下人的悲歌》的出现,让我们看到——
过去那异常顺利的狂飙。
或许正是从一群无声的人身上碾过的。
今天他们让我们不乐意了。
过去是我们让他们不乐意。
没有什么新鲜事,只是一场延迟的冲突,刚刚摆到台面上厮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